7月11日,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创新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家军,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等领导出席会议。我校党委书记黄文秀,党委副书记张光霁,副校长温成平应邀参加会议。
7月11日下午,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杭州举行。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元勇 摄
会上,共颁发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306项,我校(含直属附属医院)作为第一、二完成单位的6项科技成果荣获奖项。其中基础医学院温成平教授团队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础医学院张光霁教授团队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基础医学院赵筱萍教授团队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单位),护理学院周云仙教授团队、第三临床医学院姚新苗教授团队、第一临床医学院阮善明副教授团队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温成平教授团队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及其序贯疗法的应用研究
温成平教授研究团队历经20余年艰苦攻关,在牵头完成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基础上,获得系列突破性创新成果。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复杂的病理变化特点,创建了SLE中医病机演变理论,即先天遗传易感背景下,性激素紊乱等诱导的Toll样受体转导和免疫细胞激活阈值降低,伏邪潜藏、暗耗精气;后天因病毒感染或紫外光等外邪引动,内外合邪,促进自身核抗原积聚并通过Toll样受体异常激活免疫细胞,产生IFN等炎症因子和自身抗体,引起血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形成毒瘀互结,后期导致肾脏等器官损伤。制定了SLE序贯治疗方案,通过前瞻性多中心大队列临床研究证实其对SLE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稳定降低SLE活动性评分(SLEDAI)、提高生存质量等,且安全性良好。明确了该方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发现其能调节雌激素受体-TLR信号等影响免疫细胞凋亡而抑制内生伏毒形成、改善免疫性炎症及凝血指标而减轻伏毒致瘀致虚的病理状态,系统阐释了其作用机制。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牵头制订了3项全国性行业指南,发表了系列高水平论文,获6项发明专利,成果已应用于全国多家医院的SLE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校及三家直属附属医院等单位都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为共同获奖单位。
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张光霁教授团队
浙派本草加工炮制产业质量提升示范
张光霁教授团队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三级实验室、学校中药炮制技术研究中心和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基于“浙派本草”加工炮制特色,针对我省中药饮片产业中的药材来源、产地加工、炮制生产、质量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从来源基地化、加工规范化、生产智能化、标准系统化等角度,守正创新,十几年来持续开展攻关研究。本成果以浙贝母等21味浙产药材为对象,深度挖掘浙派本草产地加工炮制特色,构建了“采收--加工--炮制”一体化研究模式,形成了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新工艺;深度挖掘了药材及饮片的外在形态指标、内在成分及药效活性之间的关联性,构建了“形态--成分--药效”相统一的双联质量评价新模式;采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建立了药材及饮片的快速质量检测新方法;创新集成中药炮制过程智能化控制网络及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研究成果在省内多家饮片企业及药材加工企业实施了技术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浙江省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
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第二完成单位)
赵筱萍教授团队
多向药理学与精益管理相结合的中药制造数智化重构技术及应用
赵筱萍教授团队创建跨尺度多向药理学,为揭示中药临床优势的科学原理及优质药品本质特征开拓研究路径。从微观、介观及整体动物等尺度辨识胃复春、安宫牛黄丸等中成药化学组成与多向药理效应间的相关性;以数字透明、量质传递、智能辨析等五个维度对中药制药全流程贯穿实施精益6σ智能管理,将人机混杂的过程管控方式重构为数智共生的融智赋能管控系统,实施以“零缺陷”目标制造优质药品;将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先进制药技术融合,首创跨工序协同分析,生产质效多目标优化等自主核心技术,攻克中药传统生产方式数字转型升级核心难题,实现中成药传统生产方式数智化转型。
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周云仙教授团队
赋能视角下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项目组聚焦炎症性肠病疾病管理10余年,多维度关注这一群体患者的处境,汉化/开发了3个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量表,系统梳理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治现状,总结疑难个案诊治经验,阐明患者的患病体验和心理调适过程,汇总分析疾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发适用于这一群体的自我管理软件、饮食日记、肠内营养装置等工具,赋能并支持患者自我管理。建立全面全员全程的疾病管理体系,选取公益基金会为载体,在赋能理念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联合医、护、患、公众多个群体,通过一线医护培训、建设专业信息平台、多形式健康教育等途径,有效落实疾病的协同化管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姚新苗教授团队
“亏瘀致痿"理论的构建及补肾活血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
骨质疏松症日益成为影响我国老龄化社会健康的突出问题,姚新苗教授团队历时20余年,在“肾主骨”理论的基础上,索源究因,根据因虚致瘀、瘀而更虚,虚瘀累积,亏瘀交互,提出骨质疏松症虚瘀夹杂的病理特点,首次构建了“因虚致瘀、亏瘀致痿”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姚新苗教授以补肾活血法为主的中医药综合疗法,首创代表方“益骨汤”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并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基础实验与临床多中心研究,形成新的骨质疏松症诊疗思路。团队牵头制定的浙江省骨质疏松症的分级诊疗共识在全国近30家医疗机构推广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阮善明副教授团队
浙派中医肝郁脾虚致癌的辨治技术和推广应用
项目组以“浙派中医肝郁脾虚致癌的辨治技术和推广应用”为核心,开展浙派中医肝郁脾虚致癌的临床经验总结、数据挖掘整合、作用机制研究和技术产品研发。涵盖三焦肿瘤,构建肝郁脾虚致癌理论基础,凸显浙派中医异病同治特色。基于解毒法、补益法重点研发核心复方解毒三根汤、益元汤,深入挖掘其干预大肠癌肝郁脾虚致癌的分子机制和作用靶点;筛选胃癌肝郁脾虚致气阴两虚的靶标;探索并挖掘疏肝健脾法干预乳腺癌肝郁脾虚致癌的机制。本项目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整合浙派中医资源,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创新吴氏肿瘤诊治恶性肿瘤的辨治技术,为临床应用推广奠定基础,彰显中医药在肿瘤诊治领域中的重要价值。